红色家风故事丨小孝于家大孝于国
梁莉莉
对于一个家庭而言,良好的家风是必不可少的。“对国家尽忠,对长辈尽孝,对兄弟姐妹尽义,对妻子儿女尽情”便是我家的家风。
“对国家尽忠”得从我的爷爷说起。爷爷酷爱山西梆子,晚上无事时常常给父亲兄弟几个讲戏文,其中,《隋唐演义》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是最常讲的,也许就是从那时起,对国家尽忠开始默默在父亲心中生根、发芽。
父亲是一个平凡的工人,但他对国家的忠诚、对国家的热爱的那份真挚,时常令我感动。父亲出生在1949年,在他幼时、童年以及少年时期,生活都非常困苦,长大后,被分配到工厂上班,祖国让父亲获得了新生。他在工厂拼命工作,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,只有一二年级文化水平的他,到现在也能把“老三篇”背得流利顺畅,一字不差。
父亲爱厂如家,经常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,主动去维护厂里的生产设施。他从不迟到早退,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,工厂面临重组合并时,他还是准时出现在厂里。当得知工厂重组,面临下岗时,父亲黯然神伤、默默流泪,但仍旧没有一句怨言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谋职业。
当时,我们姐弟三人正在读书,父亲的下岗使我家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。而父亲并没有怨天尤人,他学着别人去集市上卖菜、去私人工地当小工,用弱小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。当我们望着辛苦的父亲,偶有埋怨时,父亲却严厉地说:“儿不嫌母丑,狗不嫌家穷,哪能埋怨国家!”
春种、夏锄、秋收,为了解决我们姐弟的学费,父亲包了30亩地,靠着这30亩地和打零工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,我们三个都没有中断学业,受父亲影响,我们更加勤奋学习,最终都考上理想的学校。后来,父亲退休后也闲不下来。他去小区打扫卫生,挣的钱虽然不多,但他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来做,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,把自己所属的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。
父亲对国家的忠诚还体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上。弟弟18岁时,父亲坚决地将他送到部队去保家卫国、报效祖国。不幸的是,父亲前年患了重病,需要长期化疗、放疗,其中痛苦可想而知,当弟弟想放弃签四期士官回家尽孝时,父亲勃然大怒:“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小孝于家,大孝于国。国大于家,对国家尽忠就是最大的孝。”弟弟哽咽着回了部队。
“对国家尽忠”已深植于父亲的内心,成为他的一种精神信仰,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,他用自己的言行将“对国家尽忠”家风传递给了我们姐弟,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传给了我们的后代。
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、一名文化的传播者,我常常希望,我们大家都能将自己家优秀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,同时,每位教师在学校教育、日常生活中传承给学生,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优秀家风就能组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,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,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。